本文引用至此:
http://www.wretch.cc/blog/bluegray&article_id=2182055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
通常媒體上關於精神病人的報導都是駭人聽聞的,這樣子才有衝擊性,並引起大眾的興趣,其實很多精神病患復原良好,也回歸社會,過著和其他人一樣的生活,並對這個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這些人平常沒有聲音,他們不平凡的努力也未被重視。但是其實精神分裂症還不是一個病,主要是這種病患有相當的異質性,有可能後來被證實是數個不完全相同疾病的組合。
精神分裂症來說,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病因還未被研究透徹,其中遺傳是最重要的病因,不過尋找精神分裂症的基因有如大海撈針,但是其中一個基因標似乎已經呼之欲出,叫做Neuregulin,已經有大約五個研究在不同的族群中發現這個基因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當然很清楚的,精神分裂症不是由單一個基因造成的,而是許多個基因再加上後天的影響所造成。
後天影響如社會壓力、藥物濫用等等。近十幾年來在台灣流行的安非他命濫用會導致安非他命精神病,安非他命濫用者中,會產生安非他命精神病的人,他們一等親中有較重的精神分裂症罹病危險度。這項研究結果支持精神分裂症由遺傳體質和環境互動而致病的模式。
而診斷精神分裂症的第一步是先了解目前或過去沒有精神病性的症狀,如果從來沒有,就不必考慮精神分裂症。如果有的精神病性的症狀,則要判斷是否為藥物濫用或身體疾病造成,有時候躁鬱症的急性期也會和精神分裂症很難分辨。不過診斷上大致都要求除了精神病性的症狀,要有足夠長的生病時間(一個月或六個月),並且有明顯的社會職業功能缺損。而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可以大致分為正性症狀和負性症狀。
(一) 正性症狀(Positive Symptoms)
1. 妄想(一半的患者具有這個症狀):怪異的妄想包括:(a)有人將某種東西植入身體造成身體某種功能喪失、(b)他們的思想被傳播,其他人可以知道他們在想什麼、(c)思想被外力在不預期的情況下偷走、(d))感覺和行為被外力控制,使他們做出某些無法控制的衝動行為
2. 幻覺和感覺疾患:(a)聽到其他人講話的聲音、(b)聽到爭吵的聲音、(c)有聲音命令他們做某項事情
(二) 負性症狀(Negative Symptoms)
1. 無動機:沒有興趣參與日常活動
2. 貧語:話少或內容貧乏
3. 無法對事物產生樂趣(與憂鬱症患者類似)
4. 平板的情感、反應:撲克臉、憂鬱
5. 人際疏離: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三) 無組織症狀(disorganized symptoms)
1. 無組織言談disorganized speech
2. 怪異行為Bizarre Behavior:穿著非常不恰當、收集垃圾、在大庭廣眾下自慰等等
(四) 其他症狀
1. Catatonia(僵直):患者保持固定動作,像雕像一樣。
2. 不適當之情感:比如說父親死了,但卻在大笑
什麼原因導致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病因還未被研究透徹,大約七至八成的病因可歸於遺傳因素,剩下的兩至三成是環境因素。藥物濫用則是環境方面的致病因子之一,如近十幾年來在台灣流行的安非他命濫用就導致安非他命精神病,一種有時候和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很難區別的精神病狀態。
生化研究發現腦細胞上的變化及腦細胞間化學物質失調會導致精神分裂症症狀,主要為腦細胞間多巴胺失調及腦細胞上多巴胺受體作用異常而引起,另外腦細胞間多巴胺失調及腦細胞膜之血清素接受器的作用異常,近年來也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目前的抗精神病藥物皆由這些接受器異常的假說發展而來,臨床上也證實確實有效。
目前並沒有已知的單一原因會導致精神分裂症,而研究的焦點鎖定在幾個被認為和疾病發展有關的因素上,包括基因遺傳、化學物質不平衡、以及懷孕時的併發症。最有可能是遺傳而來,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上佔很重要的角色,研究中顯示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屬的發病率高於一般人。這些患者有前置的危險因子,例如遺傳體質,在加上成長過程的誘發壓力而導致發病。所以減少壓力也是預防分裂症發作或再發作很重要的課題。
如何面對精神分裂症?
新的研究顯示,無論精神分裂的致病原因是什麼,他可能再出生前就發生了。這意味著得病一步份是家族遺傳的問題,不是發生在病患身上或和家庭間的衝突或導致此病,更不是早期一些精神分析學家所說的,是幼時母親教養的問題。得到這個病不是任何人的錯,而是運氣不好,是老天爺的錯。
當人們被診斷出有嚴重疾病時,會有一連串的情緒反應。起初是拒絕相信自己有病,甚至否認有病,也因此錯過了及早治療、復原的最佳時機。當病患的症狀持續、沒有好轉時,大部分的人才了解:他們真的生病了,而且疾病已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而他們會試著去找到一個為什麼會得病的理由,會責怪自己或別人。讓病患覺得好多的方法是:開始採取行動對付精神疾病,將精神放在如何讓自己好好復原上。
想要駕馭疾病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覺察自己的感覺,之後會比較能夠和自己的感覺相處,這是幫助自己好過些的一個過程。整體而言,生病後的頭五年至十年的變化最大,而且每次急性發作都可能伴隨著功能的退化,之後的功能的退化就比較不明顯了,到了晚年甚至可以看到功能跌深反彈的現象,所以由此可知早期治療和預發急性發作的重要性。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持續性的精神疾病,會好轉,但無法治癒,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必須學習如何控制病情。就像糖尿病患者必須控制自己的血糖一樣。若經常復發將會使情惡化,無法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因此要盡一切可能防止復發,要記得按時服藥、定期就醫、即持續追蹤症狀。
得到精神分裂症是非常不幸的,而有精神分裂症的家人也是相當難堪的。會碰觸到兩大議題,第一個是自己的調適問題,第二個是如何協助或照顧生病的家人。
當醫師告知家屬說他的家人得了精神分裂症,家屬通常會經歷震驚、否定、憤怒、憂鬱,然後接受等等的過程。有時候這些反應會強烈到自己也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而且當知道疾病和遺傳相關時,可能還會擔心自己、自己的子女或其他家人是否有得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所以通常家屬的憂慮是遠遠超過病患本人的。家屬除了要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與醫護人員形成一個治療聯盟關係,接下來照顧病患的過程是一個辛苦的挑戰。
照顧病患的第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協助規則服用藥物,因為有些病患沒有病識感完全不願意服藥。另一個讓家屬疲憊浩劫的是照顧病患的日常生活。家屬要多多鼓勵病患有積極的生活,但太多的情緒反應、太多的批評、要求卻是造成病患復發的原因,所以我們要評估病患的潛能,在包容與要求鼓勵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
一、 一種以上的藥物治療
二、 相關諮詢課程:學習有關精神疾病的一切;如何控制她、如何復原、如何保持在復原的狀態、避免復發。
三、 治療性的休養:學習讓壓力保持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從事一些自己喜歡的運動。
四、 復健:協助學習謀生、工作的技能,並要想辦法適應所選擇的環境。
五、 支援團體:與一些有類似問題的人在一起互相學習,可提供援助並接受別人的幫忙。
六、 社區資源:幫助病患找一些可能對他們有幫助的社區活動或資源。
精神分裂症的社會心理治療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基礎已經是精神醫學界普遍接受的觀念,但是藥物治療仍有許多治療上的限制有待克服。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狀,如認知功能缺損和負性症狀,對藥物治療的反應普遍不佳。所以完整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還要加上社會心理方面的治療。
在心理治療方面,一般建議支持性心理治療。而認知行為治療運用於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目標並不是要減少幻覺和妄想症狀,而是減少這些症狀對病患所造成的痛苦,和症狀的干擾,除此之外也可以改善病識感,或是著眼於預防病情惡化或復發。
而心理治療有以下幾種:
(1) 心理動力治療
(2) 社交技巧訓練:
a. 教導精神分裂症患者成功地處理人際間的各種情況,模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件。
b. 代幣制度
(3) 家族治療:High Expressed Emotion→Low EE
a. 教育家屬有關精神分裂症相關的生理因素
b. 告訴家屬藥物治療的資訊和重要性
c. 鼓勵家屬不要因為病症而指責病患
d. 改善家庭溝通和問題解決的技巧
e. 鼓勵病患和家屬擴張他們的社會接觸,特別是支持他們的網絡
f. 慢慢的灌輸事情會改善的希望,包括病患不用再回去醫院的希望
(4) 認知行為治療
a. 個人治療
‧ 讓病患瞭解自己不適當的情緒
‧ 教病人瞭解自己再發的信號,如:過度活躍、不適當的威脅,並減少這些問題
‧ 肌肉放鬆、腹式呼吸
‧ 在完全接受病人的狀態
b. 再歸因治療:改變病人錯誤的歸因
處理基本認知功能問題:與社會適應有關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問題
- Dec 29 Sat 2007 23:45
深讀精神分裂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